欢迎访问15vip太阳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入口 官网!
“沙尘暴”并非一个准确的科学名词。全世界与沙尘有关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都是“尘暴”,而不是“沙暴”,更不可能是“沙尘暴”。在风力的作用下, “沙”与 “尘”会彻底地“分道扬镳”。
尘暴肆虐前后的清华大学主楼
细分岩石颗粒
乍一看,沙和尘都是岩石风化的产物,似乎没必要分那么清楚。然而一旦沙与尘生成以后,它们在风力作用下的习性却大相径庭。正是由于这种习性,风力能把尘与沙分选得非常干净、彻底。
4月15日,北京上空尘土飞扬
如果您有机会到塔里木盆地去走一走,可以看到戈壁和沙丘。在戈壁滩表面,很难找到沙粒。 相反,如果到沙丘分布地区去,在沙丘上取一个沙样,作一个简单的机械分析,就会发现:沙丘里的沙分选极好,既无砾石,又绝少粉砂(尘)和土。
4月15日,中央气象台发布“沙尘暴”蓝色预警
其实,不仅在中国,全世界各地,凡是影响面大的,都是“尘暴”而不是“沙暴”。“沙暴”只能在沙源附近,如裸露的岩石风化面、荒漠沙丘或岸边沙丘附近施虐。 有趣的是,用“sand dust storm”(沙尘暴)在网上搜索时,找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,国外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有关“尘暴”的。
“尘暴”从何而起
毫无疑问,尘只能来自地表有尘的地区。首先,尘来自干旱、半干旱地区一些过去曾受到植被或地表钝化层保护的地区,由于开垦荒地和过度放牧使得植被或地表钝化 层被破坏,使得含有大量尘的岩石风化产物暴露在风力作用之下。美国 20世纪30 年代的“黑风暴”和澳大利亚的“红风暴”是两个典型的例子。
4月15日,尘暴笼罩下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“玲珑塔”
“尘暴”和“沙暴”须分头治理
首先,在干旱、半干旱地区不能任意开荒。此前实行的“退耕还草”可能是有效的措施。
其次,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逐步恢复河流的尾闾湖泊,减少尘的物质来源。在黑河、塔里木河等地,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。然而上游灌区已成事实,建议调查研究减少从绿洲到尾闾之间河道蒸发损失的方案。这部分损失可能足以维持尾闾湖泊一定的面积。
有一点需要认清:近年来亚洲发生的重大尘暴,来源不全在中国。中国只能承担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,而不能为全部问题背黑锅。15vip太阳集团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开展国际合作,与上风向、下风向的国家联合起来,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。